首页 》  学生科学协会 》  卞明垚 科协竞聘 返回上一页

卞明垚 科协竞聘

发布时间:2012-09-20
 社会影响及相关心理小论   凡某一现象,都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本文所论,意在对社会影响所造成结果的原因略表己见。  首先引用一个在社会心理学上很是经典的案例:1998年,田纳西河附近的一所小学,一名教师提出,自己时常感到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并认为这与学校有关。后来越来越多的学生称自己出现同样的异样。不久学校停课。然而复课之后依旧出现此类状况。直到第二次复课之后,才得到缓解并终止。当时曾有人成立专门小组对此进行调查,但一无所获。  由于笔者并未受过系统的理论指导,无法给出专业的名词解释,然而这并不影响此后的分析。曾有人提出,这名老师产生不适的原因或许为个人遭遇的不顺,例如压力、紧张一类,具体在此不必讨论。然而当其认为是学校环境所造成之后,其余师生也受其影响而渐渐接受了这种观点,形成所谓的“学校影响论”。  由此可见,社会影响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是人的心理或行为发生变化,这样的影响又常常是难以避免的。  与此同时,通过在小范围(很遗憾的是,笔者很难在现在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的调查)的调。结果显示,大多数人同意消极的社会影响更易传播很广,并更快地产生直接作用,  对于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笔者认为,消极的社会影响所触及的社会的阴暗一面,多能使人产生忧虑、恐惧、慌乱以及厌恶、憎恨、嫉妒等负面的情感,这往往使人印象深刻;虽然积极的社会影响也能使人产生坚定、勇敢、冷静等情感,然而,不可否认地,人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更乐于接受(即使不自知,潜意识里却仍会进行“自我选择”)前者而非后者。大量的事实也能证明这一点——一如谣言总是需要多次“澄清”才或许会有收敛之势。  然而,似乎存在一类“被迫接受”社会影响的人,他们看似独立与上述论断之外,但又确乎与那些“格格不入”者不同,后者确实对一些社会现象(笔者将其作为社会影响的载体)持反对态度,那么必然无法接受(这里可能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在此认为价值观直接决定了人面对社会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时的心理)。至于前者,往往很容易忽略这样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由社会性导致的从众心理(或者说“被”从众),这与前文的“批判性”并无多大矛盾——即使批判,这些人也逃不出“社会性”的特质而使得自己很难忍受与社会的“不协调”,故而他们当前的首要问题,或说最大需要是融入社会。另外,若是他们只为了一时权宜,那么这个“现象对他们产生了影响”并不成立,亦即他们的想法与行为(对于行为,其实是很难界定的,此处暂且不做讨论)人就与原先无异,因此这与前面讨论的不可一概而论。而当这些“受迫者”终难以忍受而反抗时,就会出现一个新的现象以其影响与旧的抗衡,这就解释了为何消极影响多数难以持久。  以上所论,并未包含那些不经意的行为而产生的影响。此类在传播时多被受众强加过多个人意愿,对于本次没有什么讨论价值。  综之,一个现象仅仅为产生影响,对于影响的传播和扩大,主要还是受众的心理决定,至于受众心理不同,其结果也就各异。 (注:本文为报名科协所用稿,仅对少数错误字句进行修正)